中国远程教育

实践纵览|高校网络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 新时期高校网络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与着力点

    陈丽;林世员;赵宏;张文梅;

    高校网络教育特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部署的试点工作,是我国最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远程教育,即第三代远程教育,简称"网络教育"。新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对网络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面临新挑战。本文深刻剖析了网络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在战略层面大胆提出网络教育"两个服务"的新定位;在战术层面提出高校网络教育改革创新的三个着力点。论文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新时期网络教育"两个服务"新定位;网络教育人才培养新理念和新模式;网络教育供给服务新模式;网络教育新体制与新机制。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网络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主要矛盾、改革动力和创新方向。

    2021年06期 No.557 11-1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1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51 ]
  • 高校网络教育发展脉络与阶段特征

    林世员;陈丽;赵宏;张文梅;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从1999年试点开始,经过20余年发展,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现代化办学的试点发展成为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更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典型实践。本文采纳历史分析视角,从高校网络教育办学规模、办学定位、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质量保障五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变化背后的政策逻辑和实践逻辑,力图呈现出高校网络教育试点过程的发展全貌,呈现其开拓创新,更揭示其问题与不足,以期明确新时期高校网络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起点,助力高校网络教育在互联网+教育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阶段确立新的发展定位,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供给服务,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2021年06期 No.557 18-24+45+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10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5 ]

国际论坛

  • 发展变化中的微证书领域:来自全球的启示

    马克·布朗;梅雷亚德·尼克·朱拉·梅西尔;伊莱恩·贝尔尼;孔丘尔·麦克洛赫莱恩;肖俊洪;

    本文概述了正在快速发展的微证书领域以及微证书与新在线教育模式的关系。虽然目前尚没有全球认可的微证书定义,但是与经过认证并能最终获得诸如学位这些常规资格证书的传统学习形式和课程相比,微证书指的是学习内容较少而且通常学时更短的学习单元。本文旨在向中国教育工作者简要介绍发展迅速的全球微证书领域,特别是其对大学、业界利益相关者和政府决策者的意义。文章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1)什么是微证书?(2)为什么需要微证书?(3)谁是微证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4)全球微证书的发展情况如何?(5)有哪些主要经验?本研究基于欧洲视角和近年爱尔兰共和国微证书的发展情况,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微证书很可能成为证书生态中一个更加常态化的特征。虽然从全球看目前各国的微证书尚不互联互通,但是随着全球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把认证领域新发展与各国现有的国家资格框架对应起来,这个领域的"混乱"和"各自为政"局面会得到改观。微证书运动还能为政府和大学在后新冠疫情时期发挥在线教育模式的优势提供机会。

    2021年06期 No.557 46-5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5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9 ]

学术聚焦|“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 “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的策略

    冯晓英;吴怡君;曹洁婷;郭璐文;

    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是影响混合式课程学习体验的关键。针对目前混合式学习实践对微观层面的活动设计指导的要求,本研究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理论和混合式教学动态支架模型,详细阐述了混合式课程不同阶段的活动设计策略和典型活动,并分析了典型案例的策略与活动设计。在混合式课程初期,教师应当着重创设社会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营造良好、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并让学生了解课程、信任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程中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促进个人及小组的建构并激励学生的持续参与;在课程后期,教师需要设计学习活动重点,创设认知临场感,以综合展示为显性目标驱动学生的自我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希望本文能够为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微观活动设计提供策略支持和方法抓手。

    2021年06期 No.557 60-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4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86 ]

  • 智能时代的教育科学研究:内涵、逻辑框架与实践进路

    郑永和;王杨春晓;王一岩;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本研究通过总结当下教育的表征形态、理论基石和研究范式,归纳出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是以真实教育问题为导向,有效结合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为代表的科学与技术,以发现教育基础规律为重点研究内容,服务于以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多元教育评价、优质服务供给与治理的新型教育研究。基于内涵,本研究考察并参考自然科学基金"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的申请主题,将智能时代的教育科学研究归为"基础规律层""技术方法层""智能服务层",构建了教育、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教育科学研究逻辑框架。最后,从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向、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和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构建教育科学研究体系四个方面明确了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进路,以期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2021年06期 No.557 1-10+1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2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74 ]
  • 中国远程教育

    <正>办刊宗旨:贴近实践关注进程深化研究服务发展办刊特色:开阔的视野改革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平实的风格聚焦围绕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学术探讨呈现远程开放教育一线的实践成果和问题研究关注技术应用与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案例反映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终身学习的新动态诚邀合作本刊创设并持续开展系列学术活动"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和"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旨在促进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的交流互动。本刊希望同有关机构在选题策划和组织运作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2021年06期 No.557 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人工智能将带来怎样的学习未来——基于国际教育核心期刊和发展报告的质性元分析研究

    刘妍;胡碧皓;顾小清;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大量教学理论的提出,研究者对未来学习图景的素描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智能技术正在将想象逐步变成可能。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相关性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图景要素与目前学习现状之间的相关性与差距,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基于数据证据的预测借鉴,以及为如何推动未来学习提供参考。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质性元分析方法对近十年内未来学习研究相关的论文、报告、访谈、视频以及项目资料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未来学习主题研究主要采用德尔菲法、专家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持续性、规模化的个性化未来学习发展调研相对较少;多数采用传统研究方法解决未来研究问题,缺少未来研究方法论在教育领域的迁移;缺少教育相关领域专家和一线教学群体中的未来学习场景构建。本研究综合未来学习的质性分析框架,结合目前未来学习所研究和预测的内容,提炼和勾勒了从传统规模化学习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从单一学科知识到综合的跨学科能力发展,从传统教学决策到数据驱动教学决策的发展的未来学习图景,总结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和促进未来个性化学习,理清学习方法和环境、知识内容和产生、智能技术和数据驱动的未来发展走向。

    2021年06期 No.557 25-3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2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0 ]
  • 情境感知的移动经验取样方法及工具研究

    刘清堂;卢国庆;邓伟;吴林静;梅镭;王娇娇;

    移动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数据采集方法的革新。移动经验取样法是一种移动技术与经验取样方法相结合的纵向即时数据采集方法。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移动经验取样法的理论基础、取样方法和相关工具的基础上,重点对情境感知移动经验取样工具的功能流程和关键技术进行重点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款指向真实学习情境的教育即时数据采集工具。该工具以智能终端为信息采集载体,实现随机取样、间隔取样、基于事件的取样和设备取样四种取样方式。接着,从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两个方面,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对工具进行了评价与完善,并对工具的功能进行了横向比较。最后,对工具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移动经验取样工具的本土化研究及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1年06期 No.557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2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 ]
  • 高等继续教育专业社会适应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国家开放大学为例

    胡立峰;夏冬梅;程千;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成人学习者需求日趋多元等趋势,高等继续教育领域正在探索包括学科专业建设等在内多层面的"社会适应性"变革。本研究从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对专业社会适应性的概念及评估指标体系的功能做出界定,并从社会发展、学习者需求、学校定位、学科专业自身发展规律等影响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着手,在充分借鉴并参考分析普通本科及高职院校专业适应性相关评估指标的基础上,综合考量高等继续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初步构建了专业社会适应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雏形。之后通过词频分析法及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确认与修正,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指标进行了信度、效度和相关性检验,最终形成相对科学、合理的专业社会适应性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从匹配度、支持度、认可度三个层面来构建,以期指导高等继续教育专业合理发展,促进专业结构优化布局,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度,同时为高等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及专业评估提供参考。

    2021年06期 No.557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1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