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数字代沟:数字反哺的教育镜像Digital Generation Gap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Mirror of Digital Feedback
段俊吉
摘要(Abstract):
在数字化社会,媒介技术赋能赋权功能推动教育场域深度更迭。传统的数字鸿沟被逐渐弥合,作为概念的数字代沟成为教育变革的关键议题。它既是数字鸿沟的语义重构,也是传统代沟的时代延伸。“Z世代”的数字基因伴随代际迁移和技术演进而产生突变,勾勒出更加真实的生存图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学生具备了数字反授者的时代身份,在生动而复杂的教育交往中进行数字反哺,以独特的成长经验改变他者的认知习惯、知识体系、行为结构、实践方式和价值取向。教育数字化转型引发教育变革的意义在于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场域,从根本上改变不同教育主体的实践方式,从而构建数字代沟的全新语义。面对数字代沟,不同代际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在积极适应中消解数字隔阂,共同形成合力,推动数字反哺的效果彰显,在自我认同和相互理解中提升数字素养和媒介能力。
关键词(KeyWords): 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时代;数字代沟;教育变革;文化传承;数字反哺;“Z世代”;数字媒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网络红人’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X20119000370)的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段俊吉
DOI: 10.13541/j.cnki.chinade.2023.03.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陈云松,朱灿然,&张亮亮.(2017).代内“文化反授”:概念、理论和大数据实证.社会学研究(01),78-100,244.
- 丁钢.(2017).基于技术的教学:如何重新定位教师角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3),44-49.
- 葛新斌,&张玲.(2021).城乡教师“新数字鸿沟”之缘由与弥合路径探析--从“知沟”的理论视角出发.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42-51,205.
- 姜宛彤,王翠萍,&张艳婷.(2016).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代际数字鸿沟弥合策略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2(01),66-71.
- 教育部.(2022-02-09).关于印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78/A06/tongzhi/202202/t20220209_598277.html
- 教育部等八部门.(2022-04-13).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
- 玛格丽特·米德.(1987).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马红梅,陈钰,&肖雨桐.(2020).全球视域下学校信息化“数字鸿沟”及其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2(05),86-94.
- 孙伟平,&伏志强.(2020).智能时代教育公正问题探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7(04),25-31.
- 万昆,&任友群.(2020).技术赋能: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方向.电化教育研究,41(06),98-104.
- 万丽慧,刘杰,&文璇.(2018).青少年文化反哺:重新审视家庭场域内的交流与教育--青少年家庭内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的量化考察.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5(03),45-52.
- 王敏芝,&李怡萱.(2022).数字反哺与反哺阻抗:家庭代际互动中的新媒体使用.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01),77-90.
- 吴砥,李环,&尉小荣.(2022).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背景、发展需求与推进路径.中国远程教育(07),21-27,58,79.
- 闫广芬,&刘丽.(2022).教师数字素养及其培育路径研究--基于欧盟七个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比较分析.比较教育研究,44(03),10-18.
- 杨现民,李怡斐,王东丽,&邢蓓蓓.(2020).智能时代学习空间的融合样态与融合路径.中国远程教育(01),46-53,72,77.
- 叶强,&杨敬之.(2022).数字化时代的家庭教育新挑战及立法回应.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4(01),86-93.
- 岳伟,&苏灵敏.(2022).学会学习: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透视.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
- 张辉蓉,毋靖雨,刘燚,&宋乃庆.(2021).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表征、成因与消弭之策--基于线上教学的实证调查研究.教育与经济,37(04),20-28.
- 赵凌云,&胡中波.(2022).数字化:为智能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赋能.教育研究,43(04),151-155.
- 周晓虹.(1988).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青年研究(11),22-26.
- 周晓虹.(2016).文化反哺与媒介影响的代际差异.江苏行政学院学报(02),63-70.
- 周裕琼.(2014).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36(02),117-123.
- 周裕琼.(2015).当老龄化社会遭遇新媒体挑战数字代沟与反哺之学术思考.新闻与写作(12),53-56.
- 周裕琼,&丁海琼.(2020).中国家庭三代数字反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国际新闻界,42(03),6-31.
- 朱丽丽,&李灵琳.(2017).基于能动性的数字亲密关系:社交网络空间的亲子互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05),95-104.
- 朱秀凌.(2015).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基于对福建省漳州市中学生家庭的实证分析.新闻界(11),47-53.
- 祝智庭,&胡姣.(2022a).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电化教育研究,43(01),5-15.
- 祝智庭,&胡姣.(2022b).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中国教育学刊(04),41-49.
- Correa,T.(2014).Bottom-Up Technology Transmission Within Families:Exploring How Youths Influence Their Parents’Digital Media
- Use With Dyadic Data[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64(1),103-124.
- Eynon,R.,&Helsper,E.(2015).Family dynamics and Internet use in Britain:What role do children play in adults’engagement with the Internet?[J].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ociety,18(2),15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