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为民;丁新;施志毅;张燕;
本文介绍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坚持的以示范点的应用示范为基础开展课题研究的路线,采用学校、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联合,多单位的各种人员共同参与研究与实践,强调研究成果应用性、实效性与示范性所取得的经验;重点介绍项目组借鉴"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的实践应用和采用个案研究、行动研究以及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研究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2008年09期 No.328 5-1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组第三课题组;施志毅;
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是数字化学习港建设运行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的实践,分析了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体系运行中的需求分析与反馈机制、资源整合与供应机制、条件保障与长效运行机制,论述了在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体系运行中引入市场机制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引入市场机制并体现教育公益性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8年09期 No.328 11-1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顺起;陈立勇;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远程教育系统的重要子系统,随着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和学习对象的多元化,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在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项目的大背景下,通过一年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文章提出了社区型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并对社区型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供远程教育工作者参考。
2008年09期 No.328 17-20+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宋长文;赵信起;姜玉莲;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数字化学习技能培养和习惯养成更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村学习型社会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农民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影响农民数字化学习的因素、推进农民数字化学习的有效措施,论证在我国农村开展农民数字化学习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本个案正是结合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在乡村开展的典型应用示范实践,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以期能为对农民数字化学习中的诸多问题的研究有所启示,为我国利用数字化学习手段推进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案例参考。
2008年09期 No.328 21-2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伟远;
网上课程蓝本制定是网上课程开发的首要步骤,直接影响着网上课程能否有效开发和顺利开展。然而,目前关于如何制定网上课程蓝本的研究和实践还非常有限,本文的目的旨在建立一个网上课程蓝本制定的综合性框架模式,以及用实例阐述这一模式的具体应用。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网上课程蓝本制定的含义及重要性;第二部分描述网上课程开发的团队人员组成及各自任务;第三部分探讨网上课程蓝本制定的模式,提出了网上课程蓝本应该包括的十六项内容;第四部分以"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为例,阐述了网上课程蓝本制定模式的具体应用。作者希望,这一模式能为网上教育工作者制定网上课程蓝本提供一个基准。作者同时指出,网上教育工作者在制定网上课程蓝本时,还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这一模式,方能取得成效。
2008年09期 No.328 36-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娟;瞿堃;钟晓燕;
Moodle因其开发理念与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不谋而合,具有强大的共同支持机制,是一个免费、开源的共享软件,所以将之作为网络协作学习平台具有很大的优势。本文结合《教育技术应用》这门课程,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基于Moodle的网络协作学习,提出了将Moodle的功能优势与协作学习要素相契合、教师在教与学理论指导下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与课堂教学结合、积极探索基于Moodle的协作学习评价方式等建议。
2008年09期 No.328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9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赵丽玲;
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答辩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远程的方式进行,适应了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然而作为一个新事物,远程答辩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问辩双方沟通效果不甚理想、问辩双方心理环境有所弱化及远程技术运用迟滞等方面的不足。为确保远程答辩质量,必须更大力度地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配以精心的组织,不断提高其有效性。
2008年09期 No.328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