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程教育

学术聚焦_“互联网+教育”的哲学认识与复杂性规律

  • 联通主义:“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

    王志军;陈丽;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信息化2.0阶段涌现出来的新实践,正在变革着教育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人类对教育本体论的认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正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复杂,我们需要重新追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本源问题。本研究回顾了人类教育的变革与教育本体论发展,指出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必须正视教育的复杂性问题。进一步结合对"互联网+教育"创新特征与本质的分析,提出"联通主义"是"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基于对该本体论的认识,"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实践包括三条核心思路。其一为学习视角层面的联通,即认知、概念、社会三类网络的联通与创新;其二为教学层面的联通,即以资源共享、开放大学与混合式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其三为组织生态层面的联通,即以自组织、社区化教育等新业态发展为代表的教育新生态。研究最后分析了联通主义本体论的价值以及教育理论创新的方向。本研究是对"联通主义"从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到"互联网+教育"本体论的发展。这一发展可以使得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从科学世界走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关注生活世界中教育的复杂性问题,让整个教育体系有效联通真实生活与实践。同时,基于此不仅有助于构建适应未来高度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对应人才培养体系与教育教学体系,以及面向学习者发展的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建构系统的"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和教育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当然,这期间还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深入探索。

    2019年08期 No.535 1-9+2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6K]
    [下载次数:4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0 ] |[阅读次数:194 ]

学术聚焦_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 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设计

    郭利明;杨现民;段小莲;邢蓓蓓;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调研发现,目前已有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应用于听视觉障碍者、听觉障碍者、视觉障碍者、自闭症患者及肢体残疾者这五类残障人士,为其学习及生活带来了便利。然而,这些人工智能应用目前仅仅针对这五类残障人士实现了缺陷补偿,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仍面临五大现实难题:教材设计未考虑特殊儿童身心特征,质量有待提升;特教师资队伍薄弱,专业化水平亟待加强;学生残障程度不一,个性化教学仍需努力;学生障碍类型多样,便利化管理难以实现;医疗救助和健康诊断欠缺,学生健康保障水平需提升。为此,研究者尝试构建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框架,探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破解特殊教育发展五大难题的思路。最后,结合前文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设计思路,文章反思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019年08期 No.535 10-19+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4K]
    [下载次数:3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98 ]

国际论坛

  • 数字时代远程开放教育:美国篇

    迈克尔·博杜安;肖俊洪;

    约50年前,一些著名的未来学家呼吁大学关注"稳定状态之外"的生活,预言信息时代将迫使学术界适应"步伐越来越快的变革"。这些富有远见关于未来的言论在过去近50年里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远程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许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远程教育早在电子时代来临之前就已经在美国这个舞台上取得长足发展,有近300年的历史。远程教育也许是代表一千年来学术界最有意义转型的一种现象,既带来令人兴奋的机会,也提出艰巨的挑战。笔者有35年的远程教育研究和实践经验,本文基于笔者的认识对美国中学后远程教育的重要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和述评。

    2019年08期 No.535 35-4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1K]
    [下载次数:10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2 ]

  • 欢迎投稿

    本刊编辑部;

    <正>来稿请提供规范的文章摘要和关键词,并附作者简介和联系方式。请通过网上平台投稿:ddjy.cbpt.cnki.net。来稿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请勿一稿多投。4个月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一稿多投如造成重复刊发等后果,本刊将公布相关情况并通报作者所在

    2019年08期 No.535 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 知识追踪模型融入遗忘和数据量因素对预测精度的影响

    叶艳伟;李菲茗;刘倩倩;林丽娟;

    近年来,在线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在在线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同时面对更多学习者,不可能了解每一个学习者的知识弱点与问题领域,并据此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本研究的目的是及时、准确推断学习者的问题领域,让学习者清楚自身的知识弱点,让教育者更加了解每一个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让在线学习系统自动向学习者推荐高效的学习路径和恰当的学习资源。在实验中,分析对比了知识追踪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的预测精度,分析了扩展模型使用学习者的所有数据与每个学习者的部分数据的预测准确性差异。结果显示:知识追踪模型可以较好估计学习者知识掌握情况;知识追踪扩展模型的预测精度更好;模型使用学习者部分数据可以获得比使用全部数据更好的预测精度;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遗忘时时存在,扩展模型使用部分数据在加快运行进度的同时更有利于精确估计学习者知识水平进而推荐更有效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与学习路径。

    2019年08期 No.535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6K]
    [下载次数: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36 ]
  • 在线学习危机精准预警及干预:模型与实证研究

    舒莹;姜强;赵蔚;

    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全面的定量化描述、学业诊断、精准预警、处方干预,有助于准确识别学习危机学生,提供精准教学服务。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跟踪分析在线学习中非干预行为数据,包括过程性结构化外显信息(如学习状态、学习交互、学业水平等)和非结构化内隐信息(如学习者情绪),确定在线学习危机预警因素。本研究采用朴素贝叶斯构建精准预警模型,利用准实验设计对处于学习危机的学生进行聚类分组,并提出采用邮件通知人工干预和在线学习支持环境自动干预两种策略,同时通过信誉积分和预警指标干预制度加以保障。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学习者学习状态与趋势,发现学习异常者;干预策略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化解学习危机,促进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管理。

    2019年08期 No.535 27-34+5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8K]
    [下载次数:2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93 ]
  • 国外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研究主题及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

    梁茜;皇甫林晓;

    自适应学习是教育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致力于通过对学生教育数据的挖掘以促进个性化学习。运用共词分析法,对从2008年至2018年国外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将近10年来国外自适应技术的研究主题划分为四类:智能学习环境创设研究、自适应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教师适应性学习研究、基于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理科教学实践创新研究。国外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将技术与人员整合,促使教师成为"适应性专家";将技术与课堂整合,从学习分析走向学习调节;将技术与高等教育整合,构建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研发智库。最后与我国的研究情况相对比,指出今后我国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学习的干预和调节、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环境创设、教师适应性教学素养以及自适应学习产品开发的相关研究。

    2019年08期 No.535 4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3K]
    [下载次数:2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20 ]
  • 计算思维教育的困惑与博弈

    史文崇;刘茂华;杨大志;

    在周以真的倡导下,国内外一些教育机构积极推进计算思维教育,其教学工具、测量工具得到发展,同时也暴露出各种教育活动之间差异较大、教育效果实证不足等问题。从对计算思维内涵的认识、计算思维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策略、测量工具、测量结果、迁移效果等方面对国际社会计算思维教育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计算思维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不足以有效支持计算思维教育,存在许多困惑和博弈;计算思维教育不能速成,反对零基础的计算思维教育,应从知识传递入手,结合学习者的认知基础,遵从思维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不赞成分离式教育,提倡融入式教育;建议形成研究团队开展多项研究和实验,形成逐层递进的教学体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反对将计算思维教育简单化。

    2019年08期 No.535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下载次数:2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54 ]
  • 混合学习环境中主动性人格和人际交互与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

    朱彩凤;柴唤友;周雪;孙晓军;

    交互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主动性人格的高低。本研究分析了某高校一门混合课程中学生在线交互和面对面交互数据,采用假设论证、社会网络分析、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混合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人格和人际交互与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主动性人格能够正向预测在线交互和面对面交互,同时在线交互能够正向预测面对面交互;面对面交互能够正向预测混合学习绩效,在线交互对混合学习绩效没有预测作用;面对面交互在主动性人格和混合学习绩效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线交互和面对面交互在主动性人格与混合学习绩效间具有链式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混合学习环境下,高主动性人格的学生更倾向于和其他人进行交互,且学习绩效显著高于低主动性人格的学生;在线交互行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面对面交互。对学生交互行为与人格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机制,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

    2019年08期 No.535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8K]
    [下载次数:1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49 ]
  •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在线伴随的视角

    李锋;

    信息技术的发展创生出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环境,这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学校常采用的"实验测评""纸笔测试""情境模拟测试"等评价方式已较难反映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借鉴国际前沿成果,从评价内容、过程以及环境开发等方面分析了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发展;设计伴随评价方法,依托在线技术将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嵌入学习过程;跟踪、收集与分析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指标数据;以评价报告方式反馈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实际案例展现"评价"伴随"学习"的实施。

    2019年08期 No.535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5K]
    [下载次数:1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46 ]
  • 先前学习认定的本土化实践——以北京开放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蒋广宇;张琳琳;

    先前学习认定是一种对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予以评价、认定并授予证明的策略。这一策略不仅可以减少学生重复学习,搭建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转换的通道,也可以作为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有效手段。我国国内研究主要以介绍国外先前学习认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从宏观角度构建我国先前学习路径为主,极少对我国开展的先前学习认定实践进行研究。本文以北京开放大学社工专业开展的先前学习认定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先前学习认定开展的原因,分析其认定流程和模式,并探讨本土化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希望通过本文,提供我国先前学习认定研究的实践视角,探究先前学习认定在我国如何进行本土化实践,丰富先前学习认定在我国的实践经验,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案例参考和研究素材。

    2019年08期 No.535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6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