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小清;宛平;姜冰倩;陈守萍;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正式发布,为信息科技课程建设提供了依据,对教师的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知识(IT-PCK)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教育相关者协力应对。研究从教师、中小学校、教研员、高校的IT-PCK教育职能出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研。调研内容以新课标要求下的IT-PCK为核心,重点关注教师教育相关者为教师IT-PCK提升所做的准备。本次调研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信息科技教师教育相关者,回收有效问卷6,874份。研究发现,教师IT-PCK水平不足以应对新课标的挑战,中小学校对教师IT-PCK的发展准备不足,教研员对教师IT-PCK的发展准备不足,高校师范生培养不能满足教师IT-PCK要求。基于此,研究以新课标为指引,确定教师IT-PCK提升目标,从教师、中小学校、教研员、高校多维视角提出信息科技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的建议。
2023年10期 v.43;No.585 2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1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冯晓英;林世员;何春;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看,我国教师培训经历了“补数量”“补短板”“促发展”“促均衡”几个发展阶段,目前进入“促创新”的变革期。深化精准培训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培训要如何突破,如何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技术要素与制度要素发力;教育数字化战略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循证理论、复杂系统理论则从不同视角强调了以大数据驱动的循证理念来引领突破与创新。教师精准培训的概念模型以按需、个性和循证三个特征要素为核心,包括微观层面的培训设计精准、中观层面的培训服务精准和宏观层面的培训治理精准三个层面。教师精准培训实施路径将教师精准培训改革分为意识期、探索期、成熟期和深化期四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有其代表性特征、着力点和循证依据。
2023年10期 v.43;No.585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下载次数:2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张铭锐;闫志明;张昕;
“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面临网络沉迷的严峻挑战,加强对网络沉迷青少年的疏导、干预,对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业发展以及“互联网+教育”顺利开展极具现实意义。规范判断意义上的青少年网络沉迷常常缺失青少年立场和对青少年的人文理解,往往从外在客观立场来评判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容易遮蔽青少年网络行为的主观意图,带来管理主义倾向和控制式干预手段,产生标签化效应,引发一系列干预困境。对青少年充分的人文理解是纾解干预困境的关键。基于教育现象学的理论视域分析发现,人文理解主要体现在对青少年网络行为主观意义的追寻、对青少年成长发展无限可能的尊重以及与青少年交往中的人文关怀。为实现人文理解的复归,青少年网络沉迷相关研究理应:研究视角由科学世界转向生活世界,研究关系由“我—它”关系转向“我—你”关系,研究重点由原因分析转向意义诠释;青少年网络沉迷干预实践理应:干预视角由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干预重心由技术隔离转向关系建构,干预方法由说服教育转向自我叙事。
2023年10期 v.43;No.585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1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