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珺;高晨辉;姜冠群;龚凡舒;
全球教育知识生产长期呈现不平等的国际格局,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发达国家及强势语言在国际学界文章发表数量、文章被引数量上占压倒性优势,后者则体现在西方研究范式及理论在研究运用中处于垄断地位,这种不平等的教育知识生产分工掩盖了本土教育知识的多样性。其中也反映了语言本身所带有的权力结构,也正是这一权力结构使得全球南方的教育知识生产者不得不迎合强势语言及话语,并因此损耗了母语表达的精确与生动。大语言模型的兴起有利于降低门槛,促进全球南方学者以母语参与知识生产。然而,“非中立”“不全面”“不深刻”“存歧义”“有错误”等技术风险与问题亦不容忽视。由此,本研究提出构建“包容性全球教育知识生产共同体”并开启“母语表达”项目,倡导通过跨文化协作与数据共享优化大语言模型训练,既重视技术赋能,亦重视批判性反思,在去殖民化进程中实现全球教育知识生产的多元平等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07期 v.45;No.606 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袁婧;吴飞;
人工智能推动知识生产从传统的“归纳—演绎”模式向数据驱动与算法生成模式转型,深刻改变了知识的生成、组织与验证方式,同时重塑了主体认知与应用逻辑。这一变革提升了知识的动态性与关联性,但也带来了可靠性、伦理规范和公平性等新挑战。教育系统需顺应这一趋势,从静态知识传授转向动态能力培养,推动人机协同教学,提升算法透明度与数据隐私保护,以缓解技术应用中的不平等风险。为实现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提出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分配正义与伦理治理四个维度进行系统调适,构建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教育生态。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知识验证机制的演进、教育评估的文化适配性,以及伦理规范的实践转化路径,推动教育在智能化进程中实现认知拓展与人类福祉的协调发展。
2025年07期 v.45;No.606 2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何歆怡;张文梅;陈丽;
知识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唯物史观来看,物质技术发展是知识生产演进的基本动因。为此,本研究以技术社会形态的变迁为分析线索,以媒介技术和工业革命为主要标志,系统梳理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历史脉络,剖析了信息时代知识生产的新现象,揭示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历史趋势是从个体涌现转变为群智涌现。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剖析了群智涌现的五大特征:情境复杂性、场所开放性、主体多样性、方式协同性与效应非线性。最后,从微观课程形态、中观供给模式和宏观教育生态三个层次,总结了群智涌现对教育变革的价值与启示,以期为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7期 v.45;No.606 3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